不奇怪吗,你吃的烤生蚝为啥都特别肥?
傍晚时分,挨不住老父亲的拉拽,便陪老人家到码头吹吹海风。我们走在泥泞的小路上,远远就能听见码头起重机"哐当哐当"的卸船作业声。看腻了这风景的我,以为是吊笼养殖扇贝在卸船,未曾想竟是网红三倍体牡蛎的装货现场。
三倍体牡蛎是什么?
由于三倍体牡蛎天生不能繁殖,不会像普通牡蛎那样在生育上消耗营养、产卵后消瘦。它一年到头专心长肉,所以长得肥、个头大,肉质甜美爽脆,可以全年供货。
三倍体牡蛎的肥美是实实在在的,走进卸货现场随手一挑,就是硕大金黄的一颗。它色泽诱人、清爽干净,不像其他地儿那种灰不溜秋的泥疙瘩,采收回来还要经过机器喷淋冲洗、滚刷去浮泥、传送分拣、车间净化等繁琐流程才能出货。小石岛地区的养殖清退已有多年,仅存的合法养殖独享这一片碧海,孕育出最新鲜肥美的牡蛎。我抓起一个大口袋便忍不住要买上20斤,怎奈工人大叔都在卸船装车,没工夫搭理我。
转运牡蛎的养殖船都陆续回来了,这些船都是木船,船上锈迹斑驳的铁部件和深浅不一的孔洞、水痕,都留下了岁月与风浪的印迹,它依旧是老船长的最爱。曾跟一位老船长侃大山,他说他最喜欢木头船,尽管没有玻璃钢渔船漂亮,没有铁壳船结实,可一旦在海上遇到险情,木船上的一块老船木就是船员们求生的希望。
卸完牡蛎的渔船在码头靠泊
养殖船和岸边上都配有一个挂钩脱钩的师傅,配合吊车司机装卸作业。尽管岸上干活不会左摇右晃, 但看着这个倒笼大叔就这么站在细小麻绳挂着的千斤重物下,也着实为他们捏把汗,真想对他说一句:生活不易,注意安全。
别看烧烤摊上那肥嘟嘟的烤生蚝3块钱就能嘬上一口,牡蛎从采收、运输、开壳,到送上餐桌全是力气活。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牡蛎,我心里早已萌生退意,只是不忍心打搅在一旁看得入神的老父亲。
只见这几位黝黑健硕的大叔用小刀麻利地拆开锁笼线,两人默契配合着用力上甩、下扣,反复三次,一颗颗的牡蛎就这样滚落出来。他们可开心了,尽管贱了一身海水,依旧有说有笑,时不时还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喊号子:"一、二、三""三、二、一" "不干可咋整哦!",仿佛正在戏台上表演牡蛎采收作业,让老父亲再也忍不住跟着起哄大吼道:"加油干,别站暂(别停下),晚上媳妇给加餐。"
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若是传统的二倍体牡蛎(普通牡蛎),此时早就宣泄完青春,躲起来养精蓄锐了,只有三倍体牡蛎能够保证全年出货。养殖老板有货出,养蚝工人才有活干、有钱挣。一个个饱满多汁的大肥蚝不只是能满足食客挑剔味蕾的街头小口,更是这个产业最基层从业人员的一种谋生手段,它承载着养蚝人的汗水和对生活的期盼。
空笼回收
北方的三倍体牡蛎养殖在幼苗阶段就开始附苗,15-20个牡蛎苗撒在一片扇贝壳上,100片扇贝壳又串成一串放入笼子里,悬挂在海边的筏架上,轻便、工序简单。待牡蛎长到指甲盖大小,只需经过一次掰开疏养,小可爱们就会留在原来的扇贝壳上安家。
烟台威海地区的扇贝养殖产量大,废弃的扇贝壳是材质上好、价格低廉的附苗材料。北方很多沿海的妇女和小孩闲时都会在家里串扇贝,做一串能有1.5元的工钱,这是三倍体牡蛎养殖创造的实实在在收入。
此时已经临近傍晚,牡蛎才装车一半,剩下的大肥蚝跟慵懒的货车司机一起,静静地等待装车。今晚又是一个不眠夜,这些辛苦干活到半夜的船工大叔,他们的收入应该还是可以的吧。他们干活前会经过生产安全培训吗?作业吊装风险规避措施以及人员保险是否都有保障?机械化的装卸分拣能不能代替人工?可是代替了人工后,他们又会去到哪里,干哪些活呢?
我拉着老父亲一路走到远离作业区的对岸,想了一路。原来初秋的海风不完全是甜的,还带着点咸。
作者简介
范庆伟
一名对热带海参、海马繁殖执念深重的水产技术员,心怀公益组织放流小鱼儿的海洋科普讲师,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寻求可持续渔业之路的探索者,喜欢网球大师费德勒,网球上瘾少年。
排 版 | 罗依纯
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、银杏基金会
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
对智渔提供支持